足球小将世界杯|中国 世界杯|世界杯票务信息站|13530911108.com

练就“水花消失术”!济南小跳水运动员想成为下一个“全红婵”

10米跳台要一级一级地上。“登”上这59级台阶,9岁的王梦菡用了1年多时间。她摆好姿势,从10米跳台一跃而下,水花漾起后很快平复,泳池边响起了一阵掌声。

这个体形瘦弱的女孩“战胜”的是近她身高8倍的高度。“有一点害怕”,面对摄像镜头的她又很快改口:“不怕”,表情严肃,旁人不容置疑。

教练员李仲慧告诉她,在跳水馆里,10米跳台有一种象征意义,是信心,也是目标。对于业余队的队员来说,10米台是他们要克服的心理障碍。而这个高度,成年人站上去都要腿软。

新晋奥运冠军全红婵,正是靠着10米跳台比赛中的3个满分动作和水花消失术,成为了社交网络名副其实的“顶流”。

沸腾的赞美声中的“全红婵”有了更多延伸含义,是天才少女、流量担当,还是很多人的利益驱使。但在跳水训练场上,“全红婵”的象征意义却单纯得多,她是偶像,是标杆。

大人们都清楚“成为一个奥运冠军有多难”。14岁天才少女的“横空出世”,是实力的佐证,也有运气加持。把“全红婵”当目标,是鞭策,也是期许。

每个站在跳台上,屏息凝气做入水动作的男孩女孩,都希望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“全红婵”。未来有多远,他们却说不清:这条路或许比想象残酷,也教会他们要比想象中坚强。

前所未有的热度

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第十四届运动会男子跳水团体赛上,山东跳水队斩获亚军。这支队伍里的张超、刘宇轩是由济南皇亭竞技体育学校培养、输送的。李仲慧作为学校的跳水总教练,这两个小伙子正是她的得意门生。

东京奥运会的余温尤在,全运会的跳水比赛又接踵而至,这位从教30多年的教头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跳水前所未有的热度——

十几位“望子成龙”的家长慕名而来,想让孩子学跳水。尤其是在得知学校是走训制后,一位泰安的家长依然表示“可以每天来济南接送”。

不仅如此,李仲慧用于记录训练花絮的抖音号也火了一把,浏览和获赞都以万次计数。不断有人在评论区发问:这是哪里?怎么送孩子去学?

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情况。此前,进入体校的孩子往往会被旁人冠以“学习不好”的标签,全红婵的夺冠,也实实在在为全国各地的体校增加了生源。

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跳水。跳水是瞬间的艺术,身体的柔韧性、协调性是基础,爆发力、下肢和腰腹部的力量更是关键。

跳水时,起跳保证一定的高度,才能在空中完成翻腾、转体等动作。因此要求运动员身材比例、体形适宜。李仲慧透露,选队员的时候,会参考父母的体形,因为遗传因素很关键。

只要家长送来的,李仲慧都进行了认真的挑选。“看腿形,挑身材比例好的,还要脑子灵活,接受能力强、胆子大。”

在李仲慧看来,开始学习跳水合适的年纪是四五岁。当然,年龄再大一点也可以,只是标准会更苛刻。初选的方式也简单,通过做广播体操、立定跳远就足够。初选成功只是第一步,但要想顺利成为跳水队的一员,却并不简单。

第一是严格的筛选。进入体校后,淘汰有三轮,每隔一个月进行一次。曾经李仲慧的团队挑选了80个小队员,3个月后就留下了两个。

另一个就是父母的支持力度。对体校的大多数孩子来说,跳水是一个无意识的选择。每年都会有孩子因为身体条件优秀,被选来,开始陆上、水上的训练。他们中有人能走得更远,在十几岁的时候被选入省队,甚至进入国家队。有人遇到瓶颈,转项后继续发展,也有人或许会在某个极端停滞不前,回归普通的升学道路。

这就需要教练能在孩童时期启发他们萌生对跳水的兴趣,成长阶段及时掌握思想波动,但这一切背后,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。

此前跳水项目认知度不高,李仲慧在选材时多次碰钉子。而一旦留在体校训练,孩子就势必要跟同龄人走不一样的人生路,要不要在四五岁时为他最后的路做选择?做了选择以后如何坚定地走下去?摆在初为父母的中年人面前,无疑是件难事。

毫无疑问,这波“跳水热度”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很多基层体校教练员们眼前的难题。

极致的实力和运气

国内一位资深的体育记者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,在中国的基层体校,一个孩子想要练出来,遇到一位好的教练至关重要。“他决定了你的比赛,你的出场时机……你的人格健全与否,遇到一个好的教练,也是一种运气,就像中彩票一样”。

探究全红婵成功背后,由此做出“冷思考”的媒体也表示:她的成功,是极致天赋的成功,也是极致运气的成功,而在她所有的运气中,莫过于遇到的两位优秀的教练,其中一位就是基层体校的教练。

而李仲慧的跳水教练团队,正是身处这个位置。9月10日,在山东省体育训练中心的跳水馆里,我见到了李仲慧,她个子不高,身穿黑色训练服站在池边,队员们躺在海绵垫上,李仲慧轮番给队员搬肩、搬腿,做柔韧性训练。

在成为教练员之前,李仲慧是山东省第一批跳水运动员。退役后,除了其中3年的间隙,她没有离开过跳水运动。我们在池边交谈时,不停有队员跑来,身体站直、背着手站在李仲慧旁边,小声地表达自己的诉求,在得到同意后,便一溜烟地跑掉。而站在跳台上的队员,每一跳开始前,都要喊一声“教练”,跳完后,他们游到池边,两眼看着李仲慧,接受教练的指导。

在池边,排队“扑通扑通”入水的孩子们大多只有七八岁。没进入场馆前,他们嘻嘻闹闹,可一穿上训练服就变得严肃起来,站在池边的李仲慧和其他教练员需要加大音量,跳台、跳板上的小队员们才能听清,有时候教练用手比划几下,他们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,这是他们之间的默契。

队员们的每个动作,哪怕一个眼神都逃不过李仲慧的“火眼金睛”。如果一个队员明显偷懒了,李仲慧很快就能分辨出原因。“要是最近一段时间累了,想休息。我不会说破,让他们自己调整,但是遇到困难退缩了,就要鼓励,推着他往前走。”

进入跳水队,教练首先要给他们立规矩、树威信。水壶排队摆、鞋子整齐放,这都是训练场的基本。但面对这群心智不成熟的“顽童”,教练员还要做到“恩威并施”。

“不能太厉害,他们会没有自信,会畏惧。”李仲慧举例,10米跳台是训练场的最高点,有的队员跃跃欲试地往上跑,而有的明明有这个能力了却害怕,这时候就要教练员逼一下,这是一道坎,要鼓励,要帮助他们度过去。

这其中,沟通是最重要的。“要谈,谈到他心里去。”李仲慧说,他打心眼里想跟你好好练,跟“被迫营业”是完全不同的。

而这些为小队员们保驾护航的任务,全都需要启蒙教练来做。

作为教练,李仲慧很庆幸“全红婵”的存在,“这是一个很好的标杆,现在他们越练越起劲。”但曾经身为运动员的李仲慧也深知竞技体育的残酷。只有站在高处,才最瞩目。但并不是每个跳水运动员都能收获期待中的成果。

“但最起码要不后悔。”水池边,一位小队员说着。

关于各种“苦”

利用跳水队的训练间隙,我与朱茗亓、刘筱杨、刘锦萱、王梦菡、高嘉骏聊了聊。

“你喜欢跳水吗?”

他们都下意识地给出了“喜欢”的答案。

“你们的偶像是谁?”毫无疑问答案是:“全红婵”。

“为什么喜欢她?”回答清一色是:“没水花、形态好。”至于被问到训练跳水累不累的时候,他们也点点头:“累。”

朱茗亓在他们中年纪最小,前段时间还在训练时哭了鼻子,被李仲慧拍成视频发到了抖音,评论区大人的留言却都歪了楼,关注度都集中在了他小小身躯的腹肌上。

9岁的王梦菡是7岁时从体操转项来的,她接触跳水也只有两年,李仲慧说,她来的时候连游泳都要现学,但现在她不但敢跳10米台了,性格也越来越开朗。

高嘉骏10岁,明显比其他几个队员高上半头,陆网训练时,他也能做出连续翻滚两周半的动作。训练时,他眼神专注,格外严肃,但镜头前又是一副机灵模样。

私下里喜欢干什么?我问他。“喜欢……玩游戏……”他不好意思地笑了,眼睛滴溜溜地转,接着又嘟囔着,“就是一周只能玩3个小时……”

在独自面对镜头时,他们会显得“一本正经”起来,但群聊时则明显放松,有时还会有远超于这个年龄段的“成熟”模样。

刘筱杨、刘锦萱告诉我,为了保持体形,他们平时吃饭都很注意。“碳酸汽水不能喝,油炸食品也不能吃,因为会长胖”。

“长胖了会怎么样?”“长胖了就跳不动了,担心教练不让我们留在这里了。”说到这里,两个小姑娘一脸惆怅。

几乎每一位女子跳水运动员都要面体形、发育的问题。让人没想到的是,她们对体形的焦虑不仅是在发育期,而是贯穿整个运动生涯,男孩子也是。

在全红婵夺冠后,为了能给她的成功筑起一层保护,跳水世界冠军高敏曾专门发文讲述运动员的“发育之苦”,也就是说“在生长发育和技术力量交替的过程中,对小姑娘就像走钢丝一样”。她或许期望人们能更理性地看待全红婵接下来要面对的种种困难。

对于冠军来说,荣耀是刹那间的,走下领奖台的路不比走上去简单,就在不久之前,“全红婵逆转夺得全运会10米跳台个人冠军”的消息又抢占了各大媒体的头条。她的故事,仍旧在传奇续写。

而对于体校里学习跳水的男孩女孩们来说,他们也要在成长过程中,渐渐走上跟全红婵同样的路。要训练、要刻苦。但李仲慧很少提“吃苦”,她觉得这条路是自己的,是苦是甜,个中滋味要自己品。

枯燥的训练节奏里,适当的放松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我们采访的当天,正好是队员朵思泉9岁的生日。训练尾声,教练们把孩子们喊到陆上训练馆里,拿出旺旺仙贝、沙琪玛,“刻意”地摆了个造型,“是蛋糕吗?当然你觉得像奖牌也可以。”李仲慧说,她招呼孩子们围坐在一起,朵思泉在中间,“我起个头,祝你生日快乐……开始……”

队员们声音洪亮,齐声唱起了生日歌,歌曲即将结尾时,几个“机灵鬼”开始对小零食蠢蠢欲动了,一场“美食大战”要开始了……

“他们每个人都盼着能在跳水队过生日。”李仲慧说,因为这里就是他们的另一个“家”。

记者手记:

成为“强者”

全红婵又得冠军了!这场堪称“神仙打架”的全国比赛聚齐了4名奥运会冠军。最终,全红婵在最后一跳逆袭陈芋汐夺冠。

当全红婵带着她的教练何威仪登上领奖台时,毫无疑问登上了全网热搜。但这次网友们却没有忽略领奖台上的陈芋汐、任茜,以及第4名的张家齐。

因为“全红婵”的这波热度,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时间去了解跳水队,了解跳水这个项目本身。

我,也是上述“越来越多”中的一员,所以才有了上面的故事。

采访的时候,我也跟着王梦菡他们上了10米跳台,的确打软腿了。所以我开始对这几个在进入跳水馆前对我“姐姐长,姐姐短”的小朋友们刮目相看。他们很可爱,也很勇敢。

只有他们在我面前“抱怨”手游限时、不敢喝碳酸饮料、要保持身材的时候,我才恍然大悟,原来他们也只是孩子。

他们走了一条更为“惊险”的路,他们要在成长中比大部分孩子遇到更多的困难。

现在,他们有了偶像,想成为“全红婵”,但我更想让他们成为“强者”。在跳水的成长中,一路披荆斩棘,无所畏惧。

新黄河客户端记者:薛冬 摄影:王锋 摄像:薛童 剪辑:薛童

更多内容请关注新黄河客户端。应用商店搜索“新黄河”,下载安装。新黄河,与时代一起奔流!

再画一个“圆”,换个方式看南宁
怎么挑选健美比赛裤?


最新发表

友情链接